返回

大明锦小旗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三幕:催眠风暴续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
  

六、余波未平符痕在

寻常破

杏花巷的青石板路被几十只猫踩得沙沙响时,李蔷正蹲在老槐树下,指尖蘸着米汤在地上画圈。三花母猫叼着只偷来的绣花鞋从墙头跳下,把“赃物”放在圈里,喉咙里发出邀功的呼噜声。

“知道了,张婶的鞋在这儿呢。”李蔷笑着摸了摸猫耳,对着树梢上蹲的黑猫“喵”了一声。黑猫纵身跃下,绿眼珠扫过巷尾,很快领着只狸花猫回来,嘴里叼着串亮晶晶的铜钱——是王大爷昨天丢的买菜钱。

街坊们都管李蔷叫“猫司令”。自从西苑的“御猫校尉”名声传开,杏花巷的野猫也跟着沾了光,谁家丢了东西,只要李蔷对着猫群“喵呜”几声,不出半个时辰准能找回来。她绣的荷包也成了稀罕物,靛蓝布面上总留个三角空位,用金线绣着半圈云纹。

“这是给黑猫留的‘符位’。”李蔷给新绣的荷包收线时,阿婆总在旁边念叨,“等它从宫里回来,就能把这角补齐了。”

黑猫如今是西苑的“总校尉”,偶尔会趁夜溜回杏花巷,蹲在李蔷的绣架上打盹。绿眼珠映着烛光,把三角空位照得发亮,像在说“快绣完等我”。

赵靖带着丹房残瓦北上时,北境的风正卷着黄沙打在驿站的窗纸上。沈砚穿着身褪色的军袄,接过瓦块时指尖被琉璃碴子划破,血珠滴在瓦面的纹路里,竟与那些细碎的琉璃光融成一片。

“你看这个。”沈砚从干粮袋里摸出块压缩饼,粗粮压出的纹路歪歪扭扭,却能和瓦上的琉璃纹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,“当年刘书吏的炼丹房里,也有这种瓦,底下埋着的饼乾,纹路和这个一模一样。”

赵靖的指尖抚过拼合处。丹房的琉璃瓦是皇家烧制的精贵物,北境的粗粮饼是士兵果腹的寻常食,本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,却在邪术里成了呼应的符记。

“邪术这东西,”沈砚咬了口压缩饼,饼渣掉在瓦面上,“总爱用最普通的东西藏最毒的心。琉璃瓦引天光,粗粮饼聚人气,他们把这些百姓日用的物件刻上符,借的就是这天下的烟火气。”

赵靖想起西厂的《猫语密录》,想起龙虎山的玉片头骨,突然明白——那些被用来炼煞的猫骨、朱砂、冷玉,哪样不是寻常物?猫是捕鼠的畜生,朱砂是画符的颜料,玉是辟邪的配饰,被人心一染,才成了害人的利器。

“可也总被最普通的东西破掉。”沈砚指着瓦上的血珠,“你看,几滴血就能冲散琉璃纹里的煞气;李娃子的几声猫叫,就能让野猫反水;连块北境的甘草,都解了赤金砂的毒。”

他从怀里掏出个荷包,靛蓝布面上绣着只绿眼睛的猫,三角空位处用红线补了半朵桃花:“这是李丫头托人捎来的,说给你镇煞气。”

赵靖接过荷包,指尖触到针脚的温度,突然想起李蔷说的“留个符位给黑猫”。原来所谓的“符”,从来不是刻在骨头上的三角,是记在心里的念想——记着谁在护你,记着该护着谁。

北境的风沙停了时,他们在刘书吏旧宅的地窖里,找到了最后一批刻符的瓦块。沈砚让人用甘草水泼上去,琉璃纹里的黑气瞬间消散,露出下面普通的瓦质,和西苑丹房的残瓦没什么两样。

“收队。”赵靖把荷包系在佩刀上,“回京城。”

李蔷在杏花巷接到赵靖时,正领着猫群给瞎眼阿婆送新绣的荷包。黑猫蹲在她肩头,绿眼珠看到赵靖腰间的荷包,突然跳下去,用爪子在三角空位处踩了个梅花印,朱砂色的,像枚现成的符。

“补全了。”李蔷笑着把荷包摘下来,用金线沿着爪印绣了圈,“这下成真正的平安符了。”

赵靖摸着荷包上的爪印,突然觉得沈砚说得对。天下的邪术再毒,也敌不过寻常人的善——绣娘的针,士兵的刀,野猫的爪,还有百姓心里那点不肯被染黑的光。

后来,北境的士兵都佩着带猫绣样的荷包,说是能避邪;杏花巷的孩子们,都知道有个“猫司令”,丢了东西只要对着猫叫几声,准能找回来;西苑的“御猫校尉”换了几代,绿眼睛的灵狸却总在,有时蹲在嘉靖帝的龙案上,有时卧在义冢的碑前,像在守着个约定,守着那些用寻常物织就的、安稳的日子。

菊苑悟

周显的指甲抠进三角符的裂隙时,指尖触到点毛茸茸的东西。他屏住呼吸用镊子夹出来,是撮灰扑扑的猫毛,根根带着朱砂的暗红,恰好卡在符纹最锋利的拐角处。再翻检其他罪证,更奇异的事浮出水面——猫骨符的刻痕里嵌着玉屑,冷玉膏的碎缝里卡着丹砂,每道锁死邪术的裂隙,都塞着对应的“钥匙”。

“原来如此……”周显瘫坐在卷宗堆里,冷汗顺着鬓角往下淌。他想起催眠香失控时黑猫掀翻的香炉,想起丹房塌落时滚出的猫骨,想起李蔷荷包里那根融成红珠的猫毛——这些被当成“意外”的碎片,竟是有人早早就塞进锁眼里的钥匙。

掌印太监进来时,正看见他对着堆三角符发呆,符纹里的猫毛、玉屑、丹砂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撒了把碎星。“周大人,陛下在新丹房等着看罪证汇总呢。”

周显突然笑了,把那些嵌着“钥匙”的符片小心翼翼包好:“走吧,去告诉陛下,这世上本没有解不开的锁。”

西苑的新丹房早就没了炼丹炉的影子,取而代之的是片菊圃。深秋的风卷着金蕊,把香气送得很远。嘉靖帝坐在竹椅上,道袍上沾着片菊瓣,手里捏着块打磨光滑的冷玉,玉上再没刻云纹,只简单雕了朵菊花。

“陛下,您看这个。”周显把包着符片的锦盒呈上。

嘉靖帝打开盒子的瞬间,菊香混着淡淡的朱砂气漫开来。他捻起块猫骨符,指尖拨出嵌在裂隙里的玉屑,玉屑的莹白与符纹的暗红相映,像幅小画。“是灵狸干的吧?”他笑了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,“这猫精得很,知道用什么钥匙开什么锁。”

周显突然跪地,额头抵着菊圃的泥土:“臣有罪。当年若不是臣贪功,帮着刻符埋骨,也不会……”

“起来吧。”嘉靖帝的声音很轻,像风拂过菊叶,“能查清真相,把钥匙找齐,就不算太晚。”他指着满园菊花,“你看这些花,春生夏长,秋开冬谢,从不用什么丹药催,反而年年繁茂。人也一样,心里的邪祟不除,吃再多金丹也没用。”

远处传来猫叫,群“御猫校尉”正追着只蝴蝶跑过,绿眼珠在菊丛里闪成串。领头的那只灵狸突然停住,回头望了眼竹椅上的帝王,喉咙里发出呼噜声,像是在应和。

“真正的长生,”嘉靖帝望着猫群,又像在自语,“不是丹药炼出来的,是心里的邪祟被赶跑了。夜夜能安睡,日日有菊香,这不就是长生么?”

周显站在菊圃边,看着帝王伸手接住片飘落的菊瓣,突然明白——那些三角符里的钥匙,哪是猫毛、玉屑、丹砂?是醒悟的人心里那点悔,是守护的人手里那点勇,是像李蔷、赵靖、沈砚这样,不肯让邪祟得逞的寻常心。

罪证汇总呈上去那天,嘉靖帝让人把所有三角符都埋在了菊圃底下,上面种了株最艳的墨菊。他说:“让邪祟当个花肥,也算有点用处。”

李蔷在杏花巷听说时,正给阿婆绣只猫卧在菊丛里的荷包。黑猫蹲在她膝头,绿眼珠盯着绣线,突然用爪子蘸着朱砂,在荷包角落点了个小小的三角,只是这三角的三个角,都圆钝钝的,像朵没开的花苞。

“它说,以后的符,都该是这样的。”李蔷笑着把朱砂点绣成朵小菊,“没有煞气,只有念想。”

赵靖从北境回来后,带了把新铸的佩刀,刀柄上嵌着块冷玉,玉上雕着菊花,旁边蹲着只猫,爪下踩着撮猫毛——是周显托他带给李蔷的,说“这才是该刻在玉上的东西”。

那年深秋,西苑的菊花引得满城人来看。有人说看见嘉靖帝和只绿眼睛的猫坐在菊丛里,帝王在给猫梳毛,猫在给帝王叼菊瓣,风吹过,满院的菊花都在笑。而杏花巷的猫司令,领着她的猫群,在巷口摆了个小摊,卖绣着猫和菊花的荷包,说“给大家都沾点长生的喜气”。

周显后来辞了官,在菊圃边盖了间小屋,专管侍弄那些菊花。有人问他后悔吗,他总指着菊丛底下:“钥匙都插在锁眼里了,还有什么可后悔的?”

风过时,菊叶沙沙响,像无数把钥匙在开锁,又像无数颗心,在安稳地跳。

月下咒

西苑的丹房遗址上,月光总比别处亮些。碎琉璃被扫进角落,长出丛丛狗尾草,风一吹,穗子摇得像串小铃铛。只有那只黑猫,还总蹲在最高的那块残砖上,绿眼珠盯着月亮,喉咙里滚出“喵呜——喵呜——”的声,绵长又清亮,像谁在哼着不成调的童谣。

李蔷提着灯笼走过时,总能看见它的剪影。粗布褂子被夜露打湿,怀里的荷包沉甸甸的,装着给义冢孩子们的纸花。“又在念咒啊?”她把灯笼往残砖旁挪了挪,光线下,黑猫的胡须微微颤抖,“阿婆说,解咒符要用心念才灵。”

黑猫转过头,绿眼珠在灯光里亮得惊人。它跳下来,用爪子扒拉李蔷的荷包,纸花散落出来,有桃花,有菊花,还有朵小小的三叶草,都是用靛蓝布剪的,像缩小的平安符。

“知道你念给他们听呢。”李蔷捡起纸花,往义冢的方向走,黑猫跟在她脚边,尾巴尖扫过草叶,带起的露水滴在三角符的残痕上,“念给被当成‘药引’的孩子,念给被黑暗吞掉的善良……也念给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念想。”

义冢的三十七座小坟前,新立了块石碑,上面没刻名字,只刻着只绿眼睛的猫,爪下踩着串纸花。李蔷把纸花摆在碑前,黑猫蹲在碑顶,对着月亮又开始“喵呜”叫,这次的声调里多了些暖意,像在哄着谁。

赵靖提着食盒来寻他们时,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:少女蹲在碑前整理纸花,黑猫在碑顶望月而鸣,月光洒在两人一猫身上,把影子拉得很长,像幅不会动的画。

“带了桂花糕。”他把食盒放在地上,指尖触到李蔷的荷包,上面的灵狸绣样又补了几针,三角符的空位处,用金线绣了个小小的月亮,“周显说,所有涉案的卷宗都烧了,灰也撒在了这附近,说让他们赎罪。”

黑猫从碑顶跳下来,叼起块桂花糕放在最小的那座坟前,绿眼珠里映着月光,像含着两颗泪。李蔷突然想起三儿的红夹袄,想起那些刻着符的猫骨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,暖得发疼。

“它念的咒,其实是在说‘别怕’。”李蔷的声音很轻,“说黑暗过去了,说有人记得他们,说以后再没人敢用孩子炼药了。”

赵靖望着黑猫,突然明白——这只灵狸哪是在念咒,是在守着个约定。守着对李蔷娘的恩,守着对三儿的诺,守着那些没能说出口的告别。就像西苑新种的菊花,就像北境士兵佩的荷包,就像杏花巷孩子们学绣的猫样,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,把黑暗里的光一点点找回来。

月亮爬到中天时,黑猫的叫声突然变了,不再绵长,倒像串轻快的调子。李蔷抬头,看见远处的宫墙上映出片火光,是西苑的“御猫校尉”们在巡逻,灯笼的光晃啊晃,像无数颗移动的星。

“你听,”李蔷笑着说,“它们在应和呢。全西苑的猫都在帮你念咒。”

黑猫蹭了蹭她的手心,转身往宫墙的方向跑,绿眼珠在夜色里闪了闪,像在说“明天再来”。李蔷捡起荷包,发现里面多了根猫毛,沾着月光的凉意,像枚新的符。

后来,每到月圆夜,西苑的丹房遗址上总有猫鸣。有人说听见的是哭声,有人说听见的是笑声,只有李蔷和赵靖知道,那是黑猫在念解咒符,念给所有被辜负的善良听,念给所有还在守护着光的人听。

李蔷的绣坊里,多了种新花样:绿眼睛的猫对着月亮而鸣,旁边绣着行小字“月光解咒”。买的人很多,有爹娘给孩子求平安的,有士兵带在身上辟邪的,还有个白发老人总来买,说要放在西苑的菊圃里,说“让它们陪着猫,念咒时也热闹些”。

那老人就是嘉靖帝。他不再穿道袍,常披着件素色披风,坐在菊丛里听猫叫,听着听着就笑了,手里的冷玉菊花雕得越来越温润,像浸过月光的水。

而杏花巷的阿婆,总在睡前摸着黑猫留下的猫毛,对李蔷说:“你看,连猫都知道,解咒的不是符,是记着。记着疼,才知道护着暖;记着黑,才懂得守着光。”

月光洒在义冢的石碑上,黑猫的影子与碑上的猫影重叠在一起,叫声乘着风,飘过宫墙,飘过巷口,飘向那些需要被记着的角落,像句温柔的承诺:别怕,我在念咒呢,念到天亮,念到所有黑暗都散开。

喜欢大明锦小旗请大家收藏:(m.vipxiaoshuo.com)大明锦小旗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