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00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
  

燕国的慕容俊派慕容恪去攻打中山,慕容评到鲁口攻打王午。魏国中山太守、上谷人侯龛紧闭城门坚守。慕容恪往南夺取常山,把军队驻扎在九门,魏国赵郡太守、辽西人李邽献出整个赵郡投降,慕容恪对他优厚安抚,带着李邽回头又去围攻中山,侯龛没办法就投降了。慕容恪进入中山后,把中山的将帅、土豪几十家迁到蓟城,其他百姓都让他们照常生活。慕容恪的军队军令严明,对百姓秋毫无犯。慕容评到了南安,王午派他的将领郑生迎战,慕容评把郑生杀了。

悦绾从襄国回来后,慕容俊才知道张举说传国玉玺在襄国是瞎扯,一生气就把张举杀了。常炜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在中山,慕容俊把囚禁的常炜放了,还让他的孩子们去见他。常炜上疏感谢慕容俊的恩德,慕容俊亲手写了批示回复说:“你本来就不是为了自己的生计,我是看在咱们是同乡的份上才关照你。现在天下大乱,你的孩子们都能来到你身边,这难道不是上天的眷顾吗!上天都眷顾你,何况是我呢!”还赐给常炜一个妾,三百斛谷子,让他住在凡城。任命北平太守孙兴为中山太守。孙兴很擅长安抚百姓,中山也就安定下来了。

库傉官伟带着他的部众从上党来投降燕国。

姚弋仲派使者来向东晋请求投降。冬天十一月,东晋朝廷任命姚弋仲为使持节、六夷大都督、督江北诸军事、车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大单于、高陵郡公,又任命他的儿子姚襄为持节、平北将军、都督并州诸军事、并州刺史、平乡县公。

逄钓逃回渤海,召集以前的手下背叛燕国。乐陵太守贾坚派人给乡亲们说明情况,让他们看清形势,逄钓的手下就慢慢散了,逄钓没办法,只好来投奔东晋。

吐谷浑的叶延去世,他的儿子碎妥继位。

当初,桓温听说石氏内乱,就上疏请求出兵收复中原,可这事儿过了好久都没回音。桓温知道朝廷依靠殷浩来制衡自己,心里特别气。不过他向来了解殷浩的为人,倒也不怎么怕他。因为国家没有其他大的变故,所以他俩就这么僵持了一年多。虽然表面上有君臣的名分,但也就是维持着关系而已,桓温控制的八州的人力和物资,几乎都没怎么为国家所用。桓温多次请求北伐,朝廷下诏不允许。十二月辛未这天,桓温直接上表就出发了,带着四五万人顺着长江往下游进军,把军队驻扎在武昌,这下朝廷可吓坏了。

殷浩想着要不辞职躲开桓温,又想用驺虞幡让桓温的军队停下来。吏部尚书王彪之对会稽王司马昱说:“这些想法都是为他们自己考虑,可不是为了保住国家,为殿下您着想啊。要是殷浩辞职,人心就会离散恐慌,天子就会孤立无援,到那时候,肯定得有人承担责任,除了殿下您还有谁呢!”他又对殷浩说:“要是桓温上表问罪,你可是首当其冲。你现在身负重任,和桓温之间猜疑的裂痕已经形成,这时候你想当个普通人,哪有那么容易全身而退呢!你就先冷静等着。让宰相给桓温写封信,表达真诚的态度,跟他分析清楚利弊,他肯定会退兵。要是他不听,就下诏书。再不听,那就只能以正义来制裁他了。你干嘛无缘无故这么慌,自己先乱了阵脚呢!”殷浩说:“决定大事儿本来就难,这几天都快把人憋闷死了。听了你这个主意,我心里才有点底了。”王彪之是王彬的儿子。

抚军司马高崧对司马昱说:“殿下您应该写封信,给桓温讲清楚利害关系,他自然会退兵。要是他不听,那就整顿六军出征,谁对谁错,到时候就见分晓了!”于是他当场就替司马昱写了封信,内容是:“外敌入侵的祸乱应该平定,时机也应当抓住。这确实是为国家做长远打算,是重要的战略谋划,能够成就这番事业的,除了您还有谁呢?只是每次兴师动众,都得以物资实力为根本。物资转运的艰难,古人都觉得头疼,一开始不能不慎重考虑。之前之所以对此深感疑虑,原因就在这儿。然而这种不寻常的举动,会让众人惊骇,各种流言蜚语,想来您也多少听到了一些。有些人一心怕失去利益,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,或许会有人望风惊慌,一时间人心溃散。要是这样,那声望和实际利益都会丧失,国家大事也就完了。这都是因为我昏庸懦弱,德行和信誉都不显着,不能让百姓安定,不能巩固国家的根基,所以我内心愧疚,对好朋友也感到惭愧。我和您虽然职责有内外之分,但安定国家、保卫家园,目的是一样的。天下的安危,就看您的德行。应当先想着让国家安宁,再图谋对外发展,使国家基业昌盛,大义彰显,这就是我对您的期望。我这一片赤诚之心,怎么能因为顾虑嫌疑而不坦诚相告呢!”桓温看了信,马上上疏惶恐地表示感谢,然后把军队撤回驻地。

朝廷打算举行郊外祭祀。会稽王司马昱问王彪之:“郊祀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大赦天下呢?”王彪之说:“自从东晋中兴以来,郊祀的时候经常大赦天下,我一直觉得这样不合适。那些凶狠愚蠢的人,觉得一郊祀就肯定大赦,就会心存侥幸了!”司马昱听从了他的建议。

燕国的慕容俊前往龙城。

丁零的翟鼠带着他的部下投降燕国,被封为归义王。

【内核解读】

这段史料片段聚焦于东晋永和年间的政治军事动态,涉及前燕扩张、东晋内部权力博弈、周边部族归附等多重历史线索,生动展现了乱世之中各方势力的生存策略与时代特征。透过这段文字,我们既能看到军事征伐的铁血逻辑,也能窥见政治权谋的复杂博弈,更能感受到乱世中个体与群体的命运浮沉。

前燕的扩张:军事征服与政治整合的双重奏

前燕在慕容俊的领导下,正处于强势扩张期,其军事行动与治理策略的配合展现出成熟的政治智慧。慕容恪攻中山一役,堪称“攻心为上”的经典案例:先通过收服赵郡太守李邽孤立中山守军,再以“厚抚降将、安堵百姓”的政策瓦解抵抗意志,最后迁入豪强、任命能吏(孙兴)实现长效治理。这种“军事打击+政治安抚+制度重建”的组合拳,使前燕在扩张中不仅获得领土,更能快速稳定新征服地区,为其霸业奠定基础。

慕容评斩杀郑生、库傉官伟与翟鼠归附等事件,则反映出前燕在北方的影响力持续上升。值得注意的是,前燕对降将的处置展现出弹性:对妄言欺君的张举坚决诛杀以正纲纪,对有才识的常炜则释放优待以收人心,这种“恩威并施”的统治术,使其能在部族林立的北方不断吸纳力量。

部族博弈:乱世中的生存抉择

此时期北方部族的归附与叛离,深刻反映了乱世中弱小势力的生存逻辑。姚弋仲的请降与前燕的册封,本质上是一场政治交易:姚弋仲以部族臣服换取合法地位与实际利益(都督江北诸军事、高陵郡公等职),前燕则通过册封扩大势力范围、稳定边疆。这种“名义臣服+实质自治”的模式,成为十六国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部族关系的常见形态。

逄钓的叛而复败,则揭示了地方势力挑战强权的艰难。在燕军的强大压力与贾坚的“攻心”策略下,其部众“稍散”,最终“来奔”,说明乱世中缺乏根基的反叛难以持久。吐谷浑叶延去世、子碎妥继位的记载,虽笔墨简略,却暗示着边疆部族政权的延续性,它们在中原乱局中保持相对独立,成为多元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东晋内耗:权力斗争与北伐困境的恶性循环

东晋朝廷的“内忧”远胜于“外患”,这段史料将其内部权力博弈刻画得入木三分。桓温请战北伐“事久不报”,实则是朝廷忌惮其势力膨胀而刻意压制。当桓温“拜表辄行”、率军至武昌时,朝廷的“大惧”与殷浩的退缩,暴露了东晋士族政权的虚弱本质——与其说担忧北伐成败,不如说恐惧桓温借机揽权。

王彪之与高崧的应对策略,堪称士族政治的“生存智慧”:既不激化矛盾(反对殷浩去位),又以“款诚”姿态安抚桓温,最终通过一封书信化解危机。但这种“以妥协求稳定”的方式,虽暂避冲突,却埋下更深隐患——桓温的军事实力未受制约,朝廷的权威进一步弱化,“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”的局面持续恶化,为日后桓玄之乱埋下伏笔。

值得肯定的是,王彪之反对郊祀大赦的主张,展现出务实的政治眼光。他敏锐意识到“凶愚之人将生心于徼幸”,这种对制度严肃性的维护,在动荡时代尤为可贵,也反映出东晋士族中仍有理性治国的声音。

历史启示:乱世中的秩序重构逻辑

这段史料虽短,却浓缩了乱世政治的核心逻辑:军事力量是生存根基,但单纯依靠武力难以持久;政治智慧体现在平衡各方利益、构建稳定秩序;而权力结构的合理性,直接决定政权的生命力。前燕的扩张成功与东晋的内耗困境形成鲜明对比,揭示出“团结稳定”对乱世政权的重要性——前燕通过整合内部力量、吸纳外部资源不断壮大,东晋却因权力倾轧错失北伐良机,最终走向衰败。

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与部族流动,本质上是北方民族融合与政治秩序重构的过程。前燕对汉地的治理经验、部族政权的生存策略、东晋的制度困境,共同构成了魏晋南北朝“大分裂与大融合”时代的生动注脚,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:(m.vipxiaoshuo.com)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