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05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
  

晋纪二十二,从公元355年(乙卯年)到公元359年(己未年),共五年。

永和十一年(公元355年,乙卯年)

春天正月,前仇池公杨毅的弟弟宋奴,让他姑妈的儿子梁式王去刺杀杨初。杨初的儿子杨国反手就把梁式王和宋奴给收拾了,自己当了仇池公。桓温赶紧上表,保举杨国当镇北将军、秦州刺史。

二月,前秦闹蝗灾,野草都被啃光了,牛马饿得互相啃毛吃。

夏天四月,燕王慕容儁从和龙回蓟城。之前幽、冀两地的人听说他要东迁,吓得互相起哄,到处拉帮结派。大臣们都劝他出兵平叛,慕容儁说:\"这帮小老百姓就是因为我东巡瞎琢磨,才起哄作乱的。现在我回来了,事儿自然就平了,犯不着动刀动枪。\"

兰陵太守孙黑、济北太守高柱、建兴太守高瓮,还有前秦的河内太守王会、黎阳太守韩高,全都带着自己的地盘投降了燕国,跳槽跳得很果断。

前秦淮南王苻生小时候就瞎了一只眼,性格那叫一个暴躁。他爷爷苻洪曾经跟他开玩笑:\"我听说瞎儿子就流一滴泪,是真的不?\"苻生当场就火了,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划出血,说:\"这也是一滴泪!\"苻洪吓得赶紧抽他,苻生还嘴硬:\"我扛得住刀枪,就是受不了鞭子!\"苻洪跟他爹苻健说:\"这小子太狂了,赶紧处理掉,不然迟早毁了全家。\"苻健正要动手,他弟弟苻雄拦着说:\"孩子长大就好了,哪能说杀就杀?\"等苻生长大,力气大得能举千斤,徒手揍猛兽,跑起来比马还快,骑马射箭更是当时一绝。献哀太子死后,强后想立小儿子晋王苻柳,前秦老大苻健却因为谶文里有\"三羊五眼\"的说法(三只羊五只眼,暗合苻生独眼),就立了苻生当太子。还任命司空、平昌王苻菁当太尉,尚书令王堕当司空,司隶校尉梁楞当尚书令。

姚襄手下人都劝他往北走,姚襄听劝了。五月,他去外黄攻打冠军将军高季,结果正赶上高季挂了,姚襄顺势占了许昌,运气也是没谁了。

六月丙子日,前秦老大苻健病倒了。庚辰日,平昌王苻菁带兵闯东宫,想杀太子苻生自己上位。当时苻生正在西宫伺候苻健,苻菁以为苻健已经驾崩了,就猛攻东掖门。苻健听说出事,立马爬上端门,摆开阵势自卫。众人一看见苻健还活着,吓得扔下家伙就跑。苻健逮住苻菁,数落一顿就把他办了,其他人没再追究。

壬午日,任命大司马、武都王苻安都督中外诸军事。甲申日,苻健召来太师鱼遵、丞相雷弱儿、太傅毛贵、司空王堕、尚书令梁楞、左仆射梁安、右仆射段纯、吏部尚书辛牢等人,让他们接受遗诏辅佐新君。还跟太子苻生说:\"那些六夷部落的头头和手里有权的大臣,要是不听你话,就慢慢把他们收拾了。\"

司马光吐槽:托孤大臣本来是给新君当辅助的,结果你教新君把辅助全砍了,这操作能不出事?知道他们不忠就别用啊,又给人权力又怀疑人家,不搞出事才怪。

乙酉日,苻健驾崩,谥号景明皇帝,庙号高祖。丙戌日,太子苻生继位,大赦天下,还改了年号叫寿光。大臣们说:\"刚继位不到一年就改年号,不合规矩啊。\"苻生当场炸毛,严查是谁带的头,查到是右仆射段纯,直接把他办了。

秋天七月,任命吏部尚书周闵当左仆射。

有人跟会稽王司马昱打小报告:\"武陵王家里偷偷造了好多兵器,怕是要搞事情。\"司马昱赶紧找前太常王彪之商量,王彪之说:\"武陵王那点心思,也就搁在跑马打猎上了,你就别瞎琢磨了,省得大家瞎猜,这事到此为止,别再提了。\"司马昱觉得这话在理。

前秦新君苻生尊他妈强氏为皇太后,立妃子梁氏为皇后(梁氏是梁安的女儿)。把自己的宠臣太子门大夫南安人赵韶提拔为右仆射,太子舍人赵诲当中护军,着作郎董荣当尚书。

凉王张祚荒淫无道,底下人早就忍他很久了。张祚看河州刺史张瓘势力太大,心里不爽,就派张掖太守索孚去顶替张瓘守枹罕,让张瓘去打叛乱的胡人,又派将领易揣、张玲带一万三千步兵骑兵去偷袭张瓘。张掖人王鸾会点算命的本事,跟张祚说:\"这兵一出去就回不来了,凉国要完。\"还数落张祚三大罪状。张祚怒了,说王鸾造谣,把他砍了示众。王鸾临死前放话:\"我死之后,军队必败于外,你必死于内,等着瞧!\"张祚还把王鸾全家都灭了。张瓘听说这事儿,先斩了索孚,然后起兵打张祚,发檄文到各州郡,说要废了张祚,让他当个普通侯爷回家待着,重新立凉宁侯张曜灵。易揣、张玲的军队刚过河,就被张瓘揍得大败,俩人光着膀子骑马逃回,张瓘的军队一路追到姑臧,姑臧城里吓得人心惶惶。骁骑将军敦煌人宋混的哥哥宋修,之前跟张祚有过节,怕被报复。八月,宋混和弟弟宋澄往西跑,召集了一万多人响应张瓘,转头就打回姑臧。张祚派杨秋胡把张曜灵带到东苑,活生生把他腰给掰断杀了,埋在沙坑里,谥号哀公。

前秦苻生封卫大将军苻黄眉为广平王,前将军苻飞为新兴王(这俩人都是他铁哥们)。又征召大司马武都王苻安兼任太尉。任命晋王苻柳为征东大将军、并州牧,镇守蒲坂;魏王苻廋为镇东大将军、豫州牧,镇守陕城。中书监胡文、中书令王鱼跟苻生说:\"最近有彗星扫过大角星,荧惑星进入东井星宿。大角星代表帝王,东井对应秦地,按占卜说,三年内国家会有大丧事,大臣会被杀死,陛下还是多做善事化解一下吧!\"苻生说:\"皇后跟我一起管天下,大丧就应在她身上;毛太傅、梁车骑、梁仆射是受遗诏辅政的,大臣被杀就应在他们身上。\"九月,苻生就把梁皇后、毛贵、梁楞、梁安都杀了(毛贵还是皇后的舅舅)。右仆射赵韶、中护军赵诲都是洛州刺史赵俱的堂弟,俩人受苻生宠信,就推荐赵俱当尚书令。赵俱托病坚决推辞,跟赵韶、赵诲说:\"你们就不怕祖宗找你们算账?想搞灭门操作啊!毛、梁俩人犯了啥错要被杀?我又有啥功劳能顶替他们?你们自己玩去吧,我要命不保了!\"最后活活愁死了。

【内核解读】

公元355年,即东晋永和十一年,是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、矛盾激化的一年。这一年里,仇池、前秦、前燕、前凉等政权相继上演着权力争夺的大戏,暴力、猜忌与荒诞交织,勾勒出乱世中人性的复杂与政治的残酷。透过这些史事,我们既能看到权力游戏的血腥逻辑,也能窥见王朝兴衰的深层密码。

仇池:家族内斗与外部博弈的缩影

仇池杨氏政权的内斗堪称家族权力争夺的典型样本。杨毅之弟杨宋奴借外戚梁式王之手刺杀杨初,而杨初之子杨国又迅速诛杀凶手自立。短短数月内,仇池统治权在家族内部通过暴力更迭,暴露了地方割据势力“强者为王”的原始法则。更值得关注的是东晋权臣桓温对杨国的册封——这一行为无关正义与否,本质上是东晋王朝通过“表授官职”对地方势力进行政治拉拢的惯常手段,体现了乱世中“实力决定合法性”的现实逻辑。仇池作为东晋与前秦之间的缓冲地带,其政权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南北力量平衡,桓温的册封实则是为了巩固东晋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。

前秦:从权力继承危机到政治恐怖序幕

前秦的历史在这一年迎来关键转折,苻健父子的权力交接充满了荒诞与血腥,为前秦的动荡埋下伏笔。

苻生的成长经历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。自幼因独眼遭祖父苻洪戏辱,他以自残方式宣泄愤怒,这种极端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的刺激密切相关。苻洪“宜早除之”的预判与苻雄“儿长自应改”的纵容,反映了封建家族对“嫡庶继承”传统的妥协——即便明知继承人存在严重性格缺陷,仍因“立长立嫡”的惯性选择容忍。而苻健以谶文“三羊五眼”立苻生为太子的决策,更是将政治选择寄托于虚无缥缈的预言,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非理性一面。

苻健临终前的布局则彻底点燃了政治危机。他一方面安排鱼遵、雷弱儿等八位大臣辅政,另一方面却私下告诫苻生“若不从汝命,宜渐除之”。这种矛盾的指令本质上是对辅政制度的破坏——既需要大臣辅佐新君,又教唆新君猜忌杀戮。司马光尖锐批评“任以大柄,又从而猜之,鲜有不召乱者也”,精准点出了封建皇权“集权与制衡”的永恒悖论:皇帝既想通过大臣巩固统治,又恐惧大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,最终往往以暴力清洗收场。

苻生即位后的表现完全印证了这种预言。他因改元争议诛杀段纯,因星象预警诛杀梁后及三位辅政大臣,将猜忌付诸实践。更荒诞的是他对星象灾异的解读——以皇后和辅政大臣的性命“禳灾”,将政治暴力包装成“顺应天意”的行为。这种极端统治手段不仅没有稳定政权,反而导致统治集团内部人人自危,为前秦后来的动荡埋下伏笔。而赵韶、赵诲等宠臣的崛起,标志着“任人唯亲”取代“任人唯贤”,进一步瓦解了前秦的政治根基。

前燕与东晋:稳定表象下的暗流涌动

与前秦的动荡相比,前燕和东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态势,但这种稳定背后同样潜藏危机。

前燕慕容儁从和龙返回蓟城时,面对幽、冀地区的骚乱选择“不讨自定”,展现了一定的政治自信。但这种自信建立在慕容儁个人权威的基础上,而非制度性稳定。孙黑、高柱等地方太守的降燕,则反映了前燕在华北地区影响力的扩张,与东晋对北方控制力的削弱形成对比。前燕通过吸纳降将扩大版图,却也面临着如何整合不同势力的挑战。

东晋朝堂则上演着另一种权力博弈。会稽王昱对“武陵王谋逆”传闻的冷处理,表面上是“以静制动”的政治智慧,实则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脆弱性——皇权衰弱导致对宗室诸王的猜忌加深,而门阀士族为维持平衡,不得不对潜在矛盾采取绥靖态度。王彪之“静之以安异同之论”的建议,本质上是希望通过压制舆论避免内耗,但这种“捂盖子”的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可能积累矛盾。

前凉:暴政引发的政权崩塌

前凉张祚的覆灭堪称“暴政必亡”的经典案例。张祚的“淫虐无道”引发上下怨愤,而他对河州刺史张瓘的猜忌与打压,则直接点燃了叛乱导火索。王鸾以“术数”进谏却遭族灭,不仅未能阻止军事行动,反而加速了人心离散——“我死,军败于外,王死于内”的预言成为现实,印证了“失人心者失天下”的朴素真理。

张瓘以“废祚复立曜灵”为号召起兵,迅速得到宋混兄弟响应,反映了前凉统治集团内部对张祚的集体否定。而张祚杀曜灵灭口的行为,更是彻底断绝了自己的退路——弑君(即便曜灵已被废)在封建伦理中是不可饶恕的重罪,这一行为使张祚彻底丧失合法性。前凉的动荡虽因张祚的倒行逆施而起,但也暴露了地方政权“父死子继”传承模式的脆弱性——缺乏稳定的继承制度,极易引发权力真空与内战。

结语:乱世中的权力逻辑与历史启示

永和十一年的历史事件,集中展现了十六国时期的政治生态:权力继承缺乏制度化保障,导致暴力更迭成为常态;统治者往往将个人猜忌凌驾于政治理性之上,以杀戮维护权威却加速灭亡;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的博弈、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交织,使整个时代陷入“治—乱”循环的怪圈。

苻生的极端统治、张祚的倒行逆施、仇池的家族内斗,虽表现形式不同,本质上都是权力不受制约的产物。而司马光对苻健“教使剪羽翼”的批判,至今仍有警示意义:任何政治体系若失去信任与制衡,陷入“用之疑之、疑之杀之”的恶性循环,最终必然走向崩溃。这一年的历史,既是乱世的缩影,也是人性在权力考验下的全景展现——它提醒我们,制度的理性与人性的克制,才是政权长治久安的基石。

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:(m.vipxiaoshuo.com)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